弥天大谎:孩子喜欢学校

原文:Big Fat Lie: Children like school - supermemo.guru

这段文字选自《我永远不会送我的孩子上学》,作者是彼得·沃兹尼亚克(2017)

引言

在过去的五年里,我和一千多名儿童交谈过(截至 2020 年 4 月)。在我接触的所有青少年中,没有一个表示喜欢上学。如果你恰好是个例外,欢迎与我联系。诚然,我接触的样本可能存在一定偏差(参见:为什么孩子喜欢上学)。与此同时,当我与成年人交谈时,却得到了截然不同的结果。成年人的看法往往带有严重的偏见,其中一个原因是学校教育的美化。然而,成年人已然习惯于相信孩子们喜欢或热爱学校。正因如此,我从不轻信父母或教师的说法。我的观点主要建立在与孩子们交谈的基础上。

本文旨在揭示粗浅的分析或设计不当的研究如何扭曲了成年人对学校教育的认知。

一厢情愿(Wishful thinking)是维系被动的学校教育这一有害概念存续的强大力量。

孩子们在学校很快乐?

一位善意的批评家认为我的说法「学生讨厌学校」具有误导性或者站不住脚:

常见问题。什么是常见问题?

你坚持认为,基于这张图表,整个学校教育的理念都毫无意义。我同意的是,学校里强加给学生的大量知识确实晦涩难懂,且价值有限(至少在学生看来如此)。波兰的教育课程糟糕透顶,教职员工(尤其是教师)薪酬菲薄,能力不足。由于没有人愿意给教师体面的薪酬,教育行业也难以吸引新鲜血液。教师这份工作似乎已成为失败者的归宿。最终,我们得到的是一个「教育」沦为附属品的学校系统。学校的主要功能变成了在父母工作期间看管孩子。当然,从教育部到家长,所有人都口口声声说这一切都是为了教育。这不过是一场人人参与的大型「假装游戏」罢了。

但是,我刚刚注意到你声称「学生讨厌学校」。我查看了你提到的那篇文章,发现里面充斥着轶事和作者的个人观点。我只用了 5 分钟就找到了一些实际数据:

Children are happy at school.jpg

用谷歌搜索结果作为论据是不可靠的(你可以试试搜索「我的妻子让我...」)。更重要的是,这种方法本身就毫无意义,因为样本存在偏差。坦白说,我已经不知道该如何看待你了——你到底是一个严谨的科学家,还是某种意识形态的拥护者?在我看来,不外乎两种可能:(1)要么是你不知道自己在传播虚假和有争议的言论,(2)要么就是你明知如此,却为了达到目的而置之不理。「孩子们讨厌学校」这种说法并不准确。「孩子们讨厌为学校学习」可能更贴近事实。请不要回应我。我可以预见,对于我要求提供数据的做法,你很可能会将其归类为「学校培养的坏习惯」之一。如果我说我开始吸烟了,你甚至可能会说这也是在学校养成的习惯。

废除学校奴役

比喻。为什么使用比喻?

假设我们身处 19 世纪,而我正致力于解放奴隶,可能会有人质疑我:「你真的有确凿的数据来证明奴隶讨厌被奴役吗?」对此,我会简单地回答:我的使命不需要数据支持。我致力于解放奴隶,这是一个原则问题。

假设有数据显示孩子们喜欢被闹钟叫醒!你会相信这样的数据吗?还是更愿意相信自己一生的亲身体验?如果数据声称闹钟有益健康,或许值得探究一下这种荒谬说法的依据。然而,「喜欢闹钟」这种说法,和喜欢早餐的牛奶里有脆脆的蟑螂一样令人难以置信。也许真有人喜欢,但如果你看到任何数据宣称大众普遍喜欢,你难道不会立即怀疑是蟑螂销售集团在背后操纵吗?参见:Joshua Katz 关于教育的毒性文化的演讲

为何研究显而易见之事?

如果有人对学生对学校的感受存有疑问,那就让他们尽情地研究和分析数据直到心满意足吧。对于大多数从事教育工作的人来说,这个令人沮丧的现实是显而易见的,而相关数据不是乏味无聊,就是荒谬得容易误导人(就像你举的例子那样)。

Peter Gray 博士在其著作《自由学习》中对孩子们是否喜欢学校这个问题持明确态度。作为一位毕生致力于研究这一问题的知名学者,同时也是一个亲眼目睹自己的孩子从压抑的传统教育转向民主学校的父亲,他深谙教育的现状。他亲眼见证了孩子们进入民主学校后的显著转变。Gray 甚至不需要寻找解决方案,因为答案已经昭然若揭。Gray 和我都在思考如何突破诸多阻碍,包括学校的惯性、鱼缸视角、教师和教育公司的游说、家长的便利考虑,以及儿童自身的习得性无助。青少年不仅不相信现状可以改变,他们甚至表现出某种斯德哥尔摩综合症,声称自己缺乏独立行事的动力。学校教育使他们丧失了自尊,失去了探索未来最佳道路的动力。学校取代了他们做出人生选择的权利。在某种程度上,学生们也失去了自的能力。最为关键的是,他们失去了对学习的热爱

稍有关注的人都知道孩子们对学校的看法。这种认知来自孩子们的亲身表述,也来自电影和书籍的刻画。一个已深深烙印在我们文化中的观念是:学习是艰难的,因此孩子们不喜欢学校。我们戴着这样的有色眼镜盲目前行,没有意识到真正有效的学习总是令人愉悦的,甚至能带来狂喜般的快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我们所厌恶的那种学校在社会中没有立足之地。强制学校教育必须结束

Gray 和 Willingham 在文中都认识到学校教育系统正面临危机。Gray 主张彻底终结这种痛苦。而 Willingham 还在寻求「正确的认知方法」以挽救学校教育。然而,Willingham 的想法是错误的。他这种尝试无异于在追求永动机。在学习过程中,强制是没有立足之地的。这正是强制学校教育必须结束的原因。一旦强制教育结束,许多孩子将不再踏入学校的大门,而是专注于高效的自主学习。事实上,整个学校教育的理念至少已经过时了半个世纪,它之所以还能勉强维持,完全是靠着人们的无知所滋生的惯性在支撑。

网络上充斥着青少年们抱怨学校糟糕透顶的文章和评论,几乎找不到任何关于他们真心热爱学校的言论。如果你偶然发现一篇年轻人赞颂学校价值的文章,不妨看看脚注——那八成是学校布置的作业。这些孩子就像是大清洗运动中的受害者,被迫写下虚假的「认罪书」,只为换取一线生机。

我们何必还要用数据来证明显而易见的事实呢?难道还有人在收集数据来证明月球的存在吗?

统计数字也可以用来撒谎

70 年来,自 Darrell Huff 的畅销书《如何用统计数字撒谎》问世以来,我们已经意识到统计数据可能成为误导的工具。事实上,只要有心,人们可以利用统计数据「证明」几乎任何观点。然而,我们必须时刻谨记,相关性并不等同于因果关系。通过巧妙操纵样本,我们可以左右结果;通过精心设计问题,我们可以得到预期的答案(如上文所示)。在肥胖、癌症或膳食补充剂等领域的研究中,常常充斥着大量矛盾。如果不深入研究其方法论,或缺乏可信专家的指导解读,这些研究结果往往变得毫无意义。有些研究甚至声称体罚会导致大脑障碍,看电视会引发精神病行为,使用电脑会导致数字痴呆症(参见:误导性研究))。然而,事实上,电视和游戏的危害远不及学校教育。与学校教育不同,电视和游戏是非强制性的。恰恰是强制性导致了青少年时期精神障碍的流行(参见:奖励多样性在预防成瘾中的作用)。

在某些情况下,寻求赞助变得尤为重要,例如来自制药公司的赞助。事实上,教育领域受到多个强大利益集团的影响。教师群体组成了一个游说团体,教育出版商也形成了他们的利益同盟。同时,为了能够安心工作,家长们正在以民主的方式推动托管式教育的发展。教育软件公司也在其中发挥着自己的作用。甚至 SuperMemo World 公司也曾凭借对 SuperMemo 学习方法效果的坚定信念,从波兰教育部获得了资金支持。而我的这篇文章,则更像是一种与这些游说活动背道而驰的反游说之声。

最后,但同样不容忽视的是,有一大批研究人员致力于研究教育统计数据,撰写报告,并试图为当前问题重重的教育系统开出「药方」。然而,在这个数据至上的环境中,孩子们的真实需求反而被忽视了。任何能提高分数的策略都可能被采纳,即便它可能会严重损害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部门采用的优化方法可能导致荒谬的结果。如果我们只关注成绩或满意度指标,就可能忽视校园里潜在的枪支威胁或毒品问题。与其生产无意义的数据,教育工作者不如回归扎实的学习理论模型。这些模型已经证明,任何强制性的系统都无法产生良好的学习效果。全球教育系统中错误投入的数十亿美元,终究无法掩盖其对学习的基本规律的公然违背。

无论表格中使用了什么统计方法,我们都可以毫不犹豫地给它贴上「弥天大谎」的标签!不如直接去附近的操场上,问问孩子们吧!他们才知道真相。你说得对,仅仅通过谷歌搜索 5 分钟就轻信统计数据,这正是学校培养出的一个坏习惯。你过于迷信「美国教育部」这个权威标签了。事实上,你若花 20-30 分钟浏览年轻人经常光顾的、讨论学校生活的网络论坛,会学到更多有价值的信息。这些论坛详细阐述了教育中存在的问题。真实的情感表达比冰冷的数字更能反映实际情况。

我也在谷歌上搜索了 5 分钟,却找到了与你的发现截然不同的结果。这种数值的巨大差异表明,要得出一个可靠的结论并非易事:

Children overwhelmingly dislike school (OECD).jpg

图:研究显示,儿童普遍不喜欢学校,但准确评估这个问题的严重程度却困难重重。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们对学校的厌恶感也日益加深。导致孩子们讨厌学校的原因错综复杂,详见《为什么孩子讨厌学校》一文。这个问题具有系统性,而粗劣的研究和一厢情愿的想法更是雪上加霜。有一个广为流传的谎言:孩子喜欢上学。然而,即便在教育素质颇高的芬兰,也仅有 9% 的 15 岁青少年表示喜欢学校。图表中数值的巨大差异更多反映的是研究方法上的局限性,而非不同教育体系间的实质差异。(数据来源: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 2009 年发布的《为儿童创造更好的未来》(Doing better for children)报告)

糟糕的问题滋生糟糕的研究

「你在学校感到快乐吗?」这个问题对于了解孩子们对学校的真实感受而言,实在是糟糕透顶。首先,这个问题本身就带有相对性。一个人可能在学校感到快乐,但在自主安排时间时会更加快乐。我可能会开始厌恶那个相对不那么快乐的地方,仅仅因为我被迫长期做出一个不那么理想的选择,这种状况可能持续数天、数月乃至数年。

其次,这个问题的答案很容易反映出个人特质,从而可能引入偏见。学生可能不愿意承认自己不快乐,因为这样的回答暗示他们不善于应对困难。一个更好的问题是**「你喜欢学校吗?」**。这个问题不带有偏见,通常会得到截然不同的结果。

回想几十年前,我可能会说我在学校很快乐。但这主要是因为有机会捣蛋。我不记得讨厌学校或学习,因为我通常不听老师讲课,也不做作业。当然,生物或化学课是例外。当我真正投入学习时,我还算成功,因此没有太多理由不喜欢学校。尽管如此,如果问我「你喜欢学校吗?」,我可能会给出否定的答案。

为了验证这一点,我试探性地问了几个孩子他们在学校是否感到快乐。结果证实了我的假设:即使不喜欢学校,孩子们仍可能声称在那里很快乐。那些过分依赖冰冷统计数据的科学家往往会犯严重错误,而这些错误后来可能演变成糟糕的政策。

用统计数据误导人是很容易的。问题稍作改动,就可能导致结果发生天壤之别。

孩子们厌恶为学校学习

有评论者指出,「孩子们讨厌学校」这种说法措辞不当,过于笼统。他们认为,「孩子们讨厌为学校学习」可能更贴近事实。然而,在我总结的孩子们最讨厌学校的 11 个原因中,只有 3 个与这个新说法相关。更值得注意的是:早晨不愿意去上学可能是最主要的原因。这种厌恶主要源于两点:(1)被迫早起和(2)失去规划自己生活的自由。换言之,引发最强烈厌恶感的因素可能与学习本身无关。

另一方面,即使孩子们只是讨厌学习,我们也能从中发现违反学习的基本规律的主要原因。

如果孩子们确实讨厌为学校学习,这就意味着学校在其核心使命上已经失败了

我自己的偏见

我的思维过程受学习内驱力模型的引导,这个模型决定了学习的乐趣。尽管所有模型都会因归纳和泛化而不可避免地带来某些偏见,但优秀的模型确实能帮助我们更接近现实的本质。我的研究可能存在一定的偏见,因为我从不轻易接受孩子们「我喜欢学校」这样的表述,而是会进一步深入询问。我多次发现,孩子们往往被条件反射式地引导去肯定他们喜欢学校,因为这是成年人所期望听到的答案。然而,我也意识到,如果孩子们感觉到询问者期待听到相反的回答,他们也可能会为了讨好而改变说法。几乎在所有情况下,孩子们都表现出与我交谈的热切渴望,这让我感觉他们非常渴求成年人的关注。似乎他们的老师或父母从未真正尝试去理解他们的问题,给予同理心和安慰。如果他们确实如此渴望关注,他们很容易变成讨好者。当他们看到我对他们的抱怨表示理解和认同时,他们可能会倾诉更多,甚至可能会将情况描述得更为严重。这种现象是难以避免的。这种情况在我询问有关药物使用的问题时表现得更为明显。当我向一群青少年询问药物使用情况时,除非我们已经建立了长期的信任关系,否则他们很少会坦承自己使用药物。他们可能会互相观望,犹豫是否有人愿意说出真相。然而,一旦我表现出客观好奇而非谴责的态度,他们的回答可能会迅速从「我对毒品不太了解」转变为「我们班上的所有学生都已经尝试过了」。面对这种态度和回答的显著转变,统计学家又该如何在数据中准确捕捉和反映呢?

某些复杂的问题无法仅凭简单的问卷调查来回答,而是需要进行更深入的分析。

劣质科学的泛滥

当有人问「你有什么数据来支持你的观点?」时,我往往会立即怀疑这是一种不良的学校习惯(参见:在学校养成的 50 个坏习惯)。在这个例子中,这一点尤为明显。批评者并没有仔细阅读「为什么孩子们讨厌学校」这篇文章,也没有分析解释厌学根源的图表。他没有去寻找这个有趣模型中的潜在缺陷,反而在枯燥的数据中寻找答案。当我关注大脑如何运作时,批评者却试图用统计数据得出简单的结论。一个优秀的模型可以对现实做出数十乃至上百个预测,而数据仅仅是让我们稍微接近(或远离)可靠模型的一小步。过分关注细节和对科学方法的盲目崇拜是在学校养成的坏习惯,这些习惯进而导致了劣质研究的泛滥。参见:社会学和心理学中的误导性研究

如何让孩子在学校感到快乐?

当育儿「专家」试图帮助孩子在学校感到快乐时,他们的建议往往让人联想到那些对临床抑郁症患者毫无帮助的空洞劝告:「保持微笑!要乐观!奖励自己!要有耐心!激发动力!」诸如此类。这些徒劳无功的建议源于对大脑运作机制的根本性误解。一个陷入抑郁的大脑无法仅凭意志就让自己变得快乐。同样,一个厌恶某门学科的孩子也不可能仅仅通过下定决心就开始喜欢它。这涉及到大脑状态的改变,而这并非易事。更为关键的是,这需要在大脑中建立成百上千,甚至上百万的神经连接。虽然悲观者有可能转变为乐观者,但这个过程可能需要数年乃至数十年的自由学习。因此,对不快乐的孩子给出这些建议在很大程度上只是浪费时间。

似乎没有人会建议:「学习一些能彻底改变你人生的超级有价值的东西」。这才是真正具有激励作用的建议。问题在于,学校教育并不注重让学生选择对自己终身有价值的知识,而是专注于遵循既定的课程安排

对整个学校教育问题,其实存在一个简单的解决方案:让孩子自主做出选择。如果她不想去学校,就让她待在家里,或者和朋友相聚,或者做任何能让她感到快乐的事情。强制学校教育必须结束

本意是好的建议不能使孩子们在学校快乐。你不能在没有长期恢复过程的情况下治愈抑郁症。

学校让我...

当你在谷歌中输入「school makes me」时,提示建议过去有一连串悲伤的搜索。这与「jogging makes me」(2018 年)的情况不同。确实,「wife makes me」也会带来悲观的建议。这个问题应该由对搜索引擎和在线用户行为有良好理解的心理学家来研究。你的观察是正确的,我们不能根据谷歌的建议得出深远的结论。这只是一个有趣的观察。也许它更多地说明了英语,而不是用户的感受。

School makes me feel sad.jpg

总结

批评者的疑虑主要来自于不仔细的阅读。以下是我受批评启发的观察的简要总结:

  • 关于我不诚实地推动结束强制学校教育的论点是循环论证。我之所以推动结束强制教育,是因为我看到了不快乐的孩子。如果我知道学生们是快乐的,我就不会为终结普鲁士教育模式而斗争。

  • 我的总体目标是让绝大多数人实现「高效学习」。证明孩子们讨厌学校并无太大帮助。不诚实地证明这一点只会损害事业。相反,我试图展示自由学习如何优于学习中的强迫

  • 你花了 5 分钟找了一些数据证明孩子们在学校很快乐。而我花了 5 年时间,每天与学龄儿童交谈,得出了完全相反的结论。你有没有和一个青少年聊过他的学校经历?我估计到 2020 年 4 月,我进行的真诚对话已超过一千次。

  • 图表确实概括了学校教育的核心问题。它解释了学校如何扼杀了学习的热情。然而,你的批评并未触及图表的实质。你只是确认了学校在传授难以理解的知识,从行为学角度来看,这种做法的后果是显而易见的。你没有尝试理解这个有价值的模型,反而转向了一篇无关紧要的文章。你在模糊的统计数据中寻找简单答案,而不是试图理解深层问题。

  • 我的文章《为什么孩子讨厌学校》并非旨在提供数据证明孩子讨厌学校。相反,文章假定这一点对读者来说是显而易见的,正如开篇所言:「孩子们不喜欢学校,他们很清楚原因」。文章的目的是分析导致学生厌恶学校的主要原因。见:为什么要研究显而易见的事情?

  • 美国教育部的统计数据令人难以置信。这很可能是一个糟糕或具有误导性的「科学」案例。表格中的数据与现实情况完全脱节。在这种情况下,深入研究其方法论将是浪费时间,因为这个表格本身就存在严重误导。研究显而易见的事情是一个不良的学习习惯,尤其是在还有无数人类问题亟待解决的情况下。这违背了问题估值网络的原则,该网络指导我们确定哪些问题值得研究。正如上文所述,问题本身就具有误导性。

  • 我认识的大多数教师都是充满热情的可爱的人。他们视教学为使命。然而,他们在现有体系中无能为力。他们无法真正帮助到孩子,而是被迫匆忙完成教学大纲。他们也是这个体系的奴隶。

  • 你提供的表格中唯一有意义的发现是,随着年龄增长,学生对学校的满意度降低,女生往往更加顺从,因此在长期学校教育中遭受更多痛苦。

  • 学校确实在某种程度上助长了吸烟行为。参见奖励和成瘾,以及预防成瘾。如果一位教师简单地没收学生的香烟,并说「吸烟会导致癌症」,这只会引起学生的逆反心理,反而可能增加成瘾的风险。